購物車
0

 餐飲食品業訊息


疫情風暴 百貨從大危機激發的求生術

2020.3.9

新聞出處 :聯合報   發佈時間 : 2020年3月7日

疫情風暴 百貨從大危機激發的求生術



自新冠肺炎爆發後,在全球感染數持續增加,大眾們為避免感染而減少群聚活動,過去百貨業最蓬勃的餐飲業現在也跌的最慘,受來客大減之故,業績直接砍半。為了讓現金流不斷鏈,百貨餐飲業紛紛出招救市。


●外送員前進百貨美食街取餐 從牛排、牛肉麵到蛋塔都能外送
百貨龍頭新光三越迅速串連兩大外送平台Uber Eats、foodpanda,集結百貨260家餐飲櫃位正式推出美食外送,並有超過20個品牌為首次加入美食外送平台的獨家品牌,包括牛排教父鄧有癸打造的「Boulevard大道301牛排」、「檀島香港茶餐廳」、「鐵火牛排」、「一風堂」、「Maisen豬排」、「PABLO起司塔」、「BAKE CHEESE TART」、「星野肉肉鍋」、「清真中國牛肉麵食館」等。新光三越美食外送平台上線後,更是強打天天限日限量買一送一,讓會員享好康。

新光三越第一階段外送服務範圍以11家分店為主(台北信義新天地A4/A8/A9/A11、台北南西店、台北站前店、台北天母店、桃園站前店、台中中港店、台南新天地和高雄左營店)讓會員不用出門,美食就可送到家。

其他有美食外送的百貨還有,百貨業首家推出美食外送的京站時尚廣場推出的「QQ飛食」與foodpanda合作,京站時尚廣場台北車站與新開幕的小碧潭店,共有75間餐飲提供外送服務;SOGO百貨與foodpanda合作,全台美食外送共有54家餐飲。環球購物中心「外帶外送快饗購」服務,2月中推出以來餐飲外帶及外送業績增長一成,3月中將進一步外送平台合作。


●一人座位用餐更安心 板橋車站美食街加裝透明隔板
這波疫情,降低民眾外出意願,讓餐飲業績直線下滑,但也有餐飲卻出現逆勢成長。「一蘭拉麵」因獨特的座位設計,每個人的座位都有隔板隔著,原本的出發點是讓每個人可以互不打擾的吃著拉麵,甚至一個人也能好好吃麵。但在疫情影響下,這樣的隔間設計,意外的讓人有安心感,因此業績不降反升。

環球購物中心則針對轉運型商場板橋車站,率先試行在美食街公用立食區裝設透明壓克力隔板,隔開用餐空間成為個人區,避免飛沫接觸,讓民眾用餐更安心,中和店則採取減少座位數拉大用餐距離。另外,除了台北101、SOGO百貨實施進場民眾需量體溫之後,環球購物中心3月中起將在新北中和、桃園A8及屏東店於主要出入口設置熱影像體溫偵測儀搭配額溫,若體溫超過37.5℃的顧客,將會勸離。


●百貨擴大線上購物平台 樓管變身直播主FB直播銷售
隨著疫情持續延燒,消費者改變了平常的消費習慣,百貨也要打破過往的傳統銷售模式。新光三越除了在App推出宅配服務,旗下電商平台beauty STAGE美麗台商品陣容再擴大打造線上微型百貨,並把美麗台串連至新光三越App,打開手機就能選購。

環球購物中心線上購物平台「GM快享購」自2019年下旬上線,初期以擴大服務管道、銷售節慶禮盒為主。現進一步看準會員年輕化也是網購消費主力族群,因此增擴商品類別,增加線上購物品項。看準宅料理正夯,推出知名嘉義美食名店林聰明沙鍋魚頭個人鍋,為百貨獨家首賣。從官網或App就可以直接連結選購,3月31日前可享優惠6折起,滿1,500元免運費。

京站除了原有的「Qonline」線上購物商城及美食外送服務QQ飛食,近期更推出「FB直播銷售」,網美、網帥樓管變身直播主,從3月開始,凡於京站直播時,粉絲顧客留言「直播+1優惠價」,京站即會傳送販售商品的表單連結,顧客線上填寫訂購,指定時間內至櫃上結帳購買及可享直播優惠價,同時達到與顧客互動的新型銷售方式。

一蘭拉麵獨特的個人隔間座位,在疫情時期特別受民眾青睞。圖/摘自一蘭拉麵粉專


新光三越與foodpanda、Uber Eats兩大美食外送平台合作,集結百貨260家餐飲櫃位推出美食外送服務。圖/foodpanda提供


環球購物中心在板橋車站美食街立食區裝設透明隔板,避免飛沫接觸。圖/環球購物中心提供


新光三越美食外送上線,瑞記海南雞飯海南雞飯套餐推出限日限量買一送一。圖/新光三越提供


環球購物中心推出「GM快享購」擴增線上購物品項,並推出獨家優惠商品。圖/環球購物中心提供
​​​​​​​

了解更多餐飲規劃、廚房規劃或中央廚房等訊息,請點擊這裡,或直接撥打0972-280-688蕭先生~

點選→更多餐飲設備與廚房設備實績成功案例


茂詮餐飲 餐飲設備 廚房設備 萬能蒸烤箱 HACCP 中央廚房 餐飲廚房設備整合一條龍 餐廳規劃 廚房規劃 提供餐飲業食品業開店展店之現場會勘及諮詢 餐廳 開店  商業空間規劃 創業 疫情風暴 百貨求生術  FB直播 武漢肺炎疫情 百貨美食街 外送平台 百貨擴大線上購物平台

圖文出處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70/43967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