購物車
0

 餐飲食品業訊息


台灣最大韓式炸雞連鎖品牌 不找明星代言 起家雞以洋釀口味拼出55間分店

2023.2.1

新聞出處:食力  發佈時間 : 2023年1月13日

台灣最大韓式炸雞連鎖品牌 不找明星代言 起家雞以洋釀口味拼出55間分店




如同珍奶配雞排為台灣人心目中的國民美食,對韓國人而言,韓式炸雞配啤酒也有同等崇高的地位。2002年韓國在世界杯足球賽中踢進四強,一句「看足球就是要吃炸雞加啤酒」的廣告詞,在世足瘋的氛圍下席捲全國,自此之後,炸雞成為韓國不可撼動的代表性美食。

而炸雞配啤酒的「雞啤」文化,也透過2013年風靡台灣的韓劇《來自星星的你》颳起一陣旋風,劇中台詞「下雪了,怎麼能沒有炸雞和啤酒呢?」使台灣人到韓國旅遊時,能外送到下榻飯店的雞啤組合,成為必踩點的美食清單。

雖然對許多影迷來說,「朝聖」可能是消費與嚐鮮韓式炸雞的動機,但是對好味食飲執行長洪紹凱而言,「美味」才是讓他起心動念,將韓國炸雞品牌「起家雞」代理至台灣的最大誘因。


赴韓考察氣冷雞技術 卻意外愛上韓式炸雞

近年來台灣街頭出現不少韓式炸雞專賣店,其中佔據台灣市場份額最大、分店數最多的品牌,便是由洪紹凱引進台灣的起家雞,當他談起創業淵源,竟與家族的產業開發背景有關。

洪紹凱為台灣知名食品供應商「福壽實業」第4代、現任董事長洪堯昆的獨子,在一次與福壽到韓國考察氣冷雞肉設備的過程中,發現使用氣冷雞肉與正宗洋釀醬料的韓式炸雞,非常好吃,因此萌生代理韓式炸雞的想法。

「我們算是第一家,正式將道地韓式炸雞口味及作法帶進台灣的人,既然要代理就要選最好吃。」洪紹凱吃遍韓國炸雞品牌,最後選中在韓國規模不大,卻是在食材與口味都相當突出的起家雞。談及韓式炸雞的美味秘密,他以「雞肉」、「炸法」與「調味」3元素來揭密。


起家雞的美味秘訣:從食材、烹飪到調味都夠「韓」!

提供雞肉給起家雞的洽富氣冷雞業務經理黃戈瑋表示,雞隻在宰殺後,為了避免微生物滋生,可分為「水冷」與「氣冷」兩種模式來為雞肉降溫,台灣常見的雞肉皆為水冷式,通過浸泡冷水來快速冷卻雞肉,而氣冷雞則是將雞肉暴露在1982公尺長的低溫產線中來降溫,雖然後者所花時間較長,卻能避免雞肉吸水增重。

因此氣冷雞不只有助於保留雞肉的原汁、新鮮無腥味,含水量較低的肉質,也更能在醃製時吸收調味,對重視「吃雞」的韓國人而言,氣冷雞的使用是相當普遍。

除了軟嫩多汁的雞肉口感是韓式炸雞的標準配備,每塊皆為一口份量的去骨雞肉,也是起家雞的招牌特色之一。洪紹凱表示,起家雞的雞肉除了使用氣冷雞來穩定品質,將1隻雞切成18到20小塊,也能減少油炸時間,將原味雞汁鎖住。

此外,韓式炸雞與美式炸雞的最大差異,則是體現在炸法的不同,洪紹凱指出,雞肉的油度與脆度可經由炸法的設計來調整,相較之下,美式炸雞的表皮較脆,韓式炸雞則是粉感較輕,並且堅持現點現炸來減低油膩感。

等到雞肉完成油炸,最後淋上的「醬汁」堪稱韓式炸雞的靈魂,「對韓式洋釀醬而言,甜度是最重要功夫」,洪紹凱透露,由於台灣缺少韓式釀醬成分中重要的寡糖原料,為了重現最道地的韓國口味,起家雞所有醬料皆是原裝進口自韓國,成為他最自豪的賣點。




從第一間到最大間 起家雞用口碑打下市場

談起台韓飲食習慣的最大差異,台灣最大的韓國食材供應商、韓濟名味品總經理李東勳表示,由於台灣每道餐點都會收費,不像韓國餐廳、飯館有免費無限量供應的小菜,因此台灣人養成了每一餐都要主食加配菜的消費習慣。

「對台灣人來說,要把炸雞當成是正餐主菜,好像有點怪?」洪紹凱發現,起家雞雖然以道地口味作為品牌策略,但對上台灣人喜愛「東吃西吃」的飲食消費習慣,仍需要在菜單上做出調整。因此他請韓國起家雞廚師開發其他料理品項,如手作飯糰、炸年糕與現炸薯條等,藉此讓市場屬性最大化,在菜色上一次滿足正餐主食與配菜的飲食需求。



除了精準掌握台灣消費者的飲食喜好,作為台灣第一個引進韓式炸雞的連鎖品牌,洪紹凱在擴張發展上也格外小心,在2016年5月於台北市開張第一間內用店後,直到2018年底才開放外帶外送店的加盟,且每到新的地區試點,都會先以大型的直營內用店來試水溫,確定商圈營運穩定才讓加盟主開店。

「我們一直以來都很少做廣告」洪紹凱自評,起家雞成功的秘訣仍是「好吃」,以20~40歲的女性作為主要客群,用好的口碑來擴散知名度,以穩紮穩打的腳步,至今在全台共有55間門店,25%自營、75%加盟,讓韓式炸雞在台灣拓出版圖。

 

 

了解更多餐飲規劃、廚房規劃或中央廚房等訊息,請點擊這裡,或直接撥打0972-280-688蕭先生~

 

點選→更多餐廳整體規劃與中央廚房設備實績成功案例

  
餐飲設備
廚房設備
萬能蒸烤箱
HACCP
中央廚房
餐飲廚房設備整合一條龍
提供餐飲業食品業開店展店之現場會勘及諮詢

餐飲業
連鎖餐廳
美食

韓式炸雞

圖文出處:https://www.foodnext.net/news/industry/paper/5593777578